今日偶读四川大学周鼎老师的自白书,该文写于近3年前。我不知道周鼎老师现在在何处高就,希望他能安好。
教学是一种艺术,除了自己的姿势水平需要达到一定水平之外,还需要钻研和千锤百炼,需要殚精竭虑、苦思冥想,但是这种人往往是写不出来什么论文,也搞不出来什么理论的。听起来这很矛盾,但其实并不: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并让他们突破自我,能做到这点就是成功的。也就是说,也许一个懂得曲艺的乐师自身无法达到一种演奏天籁的水准,但是他教授学生已绰绰有余,并且激发学生不断前行,不断突破自我。君子固穷,人都是有极限的,但是自身的极限并不是终点,终点在于能否引领别人突破极限。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我们今天的教育,看中的不是教学,不是学术,不是品格,更不是思想,而是科研成果。而成果本身,又有太多的沽名钓誉和欺上瞒下。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然而,不是没有人看穿这个问题,相反,几乎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我们都选择视而不见,置若罔闻。
科研本身,亦或者更精确地来讲工程学,它的起点是实用。当你发现一个问题,你想到去改进它,你搞出一个方案,虽然很粗糙,但是你的确解决了问题,然后你再慢慢地不断改进,最后发明了一个完整的、完善的解决方案。这就是工程的发展。科研也是如此。这绝不是整日呆在办公室中,为了搞出一个什么东西而搞出来的,这是始于实践,是来源于实践的。所以,我们退一步讲,即使我们以科研成果为导向去评判一个人,我们也要看待他的科研成果是否真实有效。而以这个为评判标准,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就必须亲历亲为地去发现,去实践,而非坐井观天,坐而论道,亦或者坐享其成。
所以我们的教育,需要传达的、教授的是一种理念: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改善问题。如果我们的教育并不立足于此,而仅仅是重结果、重背书,那毫无疑问是失败的。因为这不是教育,从来都不是。
学习始于提问。无论是孔子还是苏格拉底,都是提问学习法的倡导者。可是今天,我们几乎失去了提问的能力,我们甚至再难以去问自己一些问题。我们也很少去质疑,更不会去公开表达我们的疑虑。这样不会进步,只会退步。问题绝无高低之分,只有先后之分。那么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我想到的一个问题是:教育和成绩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我想到的答案是:成绩是高是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到底学会了什么;一个人是否成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究竟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