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Impression

谈创作欲望的降低

最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写博客了,原因是创作欲望越来越低。

其实创作本身算是暴露癖的一种,只不过是把自己的思想展示给别人看,而不是肉体。如果还能顺带赚点小钱,那就是两全其美之事,不过我写博客的目的仅仅在于分享。如今没有了展示的欲望,肯定有个中缘由。

Continue reading “谈创作欲望的降低”
Advertisement
Posted in Impression

记一次给打气筒换气带的经历

打气筒的气带坏了。所谓气带,就是打气筒的那根橡胶软管。网上买了气带后,回来安装遇到不小的麻烦。

之前的气带损坏的表现是橡胶软管经常从根部断裂,从而导致漏气,只能剪掉坏掉的部分,然后插上底座的气嘴重新使用。但是没过多久就再次断裂,然后剪掉坏掉的部分装上去继续用。如此循环。

这个方法是我父亲之前使用的办法,所以我没多想,拿到新气带和旧的底座比对一下,就觉得应该把气带尾端的黑色塑料给拔掉,这样管子就能插在底座上。没想到黑色塑料卡得很紧,用老虎钳都拔不下来。

重新比对底座,发现底座上插着一块塑料,其结构为下部是圆柱体,上部是圆锥体,整个结构连成一体,上下有通气管道贯穿。之前插管子就是插在那个圆锥体上,也就是气嘴。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新气带的结构,发现卡在橡胶软管里的结构正是圆锥体。因而,实际上气带的真正结构就是一根橡胶软管里卡着一个圆锥体,该圆锥体下部又有一个连体的圆柱体。这种设计使得出气口卡在软管里,不容易松脱。

更精妙的是,该结构上方还套着一个圆锥形的螺栓,用于和底座锁定。因为气嘴的圆锥结构撑大了管壁的直径,所以当圆锥体螺栓卡紧管子根部时,用手拔管子是无法拔出的,除非整个气带管子根部断裂,否则无需担心打气筒的气带因为意外被拔出。

经过这番推理可知,目前卡在旧底座上的结构正是从旧气带上脱落的结构,所以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是拔掉新气带的塑料气嘴,而是拔掉底座上残留的塑料气嘴。但没曾想,我用螺丝起子刚一撬动底座的残余气嘴,气嘴的圆锥体部分当场断裂,还剩一个圆柱体部分卡在底座里。

我翻倒底座一看,底座是全封闭的铁块,根本没办法从下面往上面捅,使气嘴排出。我用螺丝起子撬,也毫无松动迹象。最好的办法是用像钩子一样的工具,从通气孔中插入,然后往外拔出。可是我又没有那样的工具。

一开始,我发现塑料的质地很软,可以被螺丝起子轻松刮碎,于是我就开始刮,刮了一阵嫌累。忽然想起电烙铁。电烙铁可以很好地融化塑料,而且底座是铁质的,不怕电烙铁灼烧。于是戴好口罩,防止吸入塑料燃烧后产生的毒气,拿着电烙铁烧一会儿,再刮一会儿,很快就刮掉大部分塑料。

快见底时,因为我不知道底座究竟是什么结构,怕下面还有一个凸出的气嘴,便不敢继续灼烧。让残余塑料上留着一个孔洞,然后拴上新气带。因为底座螺纹口还残余不少塑料,所以用手是很难上紧螺栓的,必须用老虎钳。新气带的螺丝栓没办法栓到底,因为残余的气嘴占据了一定的体积,不过整体上密封性还不错,用起来没什么问题。

事后我又专门查找了底座的结构,发现整个底座大概率就是一个光秃秃的圆柱体凹槽,完全由生铁铸造。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和我之前设想的底座结构完全不同。我之前想象的结构是底部有个凸起的针状气嘴,质地也是铁质,然后软管端的气嘴是套在那上面的。但是现在看来,真正的结构是一个密封的圆柱体容器里直接插着一个圆柱体气嘴,没有任何连接点(想象一下奶茶上插着吸管)。如果是这样,那么完全可以放心地把底座残余的塑料全部清除干净,然后装上新气带即可。

通过这一次手工事件,一方面了解了反向推理能力的重要性,一方面也深刻认识到还有太多不了解的知识,哪怕只是这小小的打气筒也蕴含着十分精妙的工业设计。

Posted in Impression

关于自杀这件事情

近年来中国层出不穷的自杀事件越来越为人所知,究竟是经济下行导致的自杀率升高,还是因为媒体报道比过去发达导致的披露率升高,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但无论如何,自杀问题已经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那么,首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人究竟有没有自杀的权利?有没有自杀的自由?

这是长久以来争论的问题,一时半会儿肯定是争论不出什么结果的。但反过来说,人有没有不被出生的权利,这是显而易见的。

以我程序开发的经验来看,一个程序的诞生和运行是不自由的,它的创建和运行是人类赋予的,而它也没有自我结束的权利,只有人类才能规定它的生死,是永久循环下去,还是在某个条件触发时被终止。这和人的生命很像。人的生命是被强制赋予的,而人的生命何时了结,也多半由于生老病死或者各种意外事件的触发。

但假如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程序是否能自行决定它运行的方式?如果程序可以,人为什么不可以?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自杀几乎是不被允许的,这实际上是从远古社会流传下来的法则。远古时期的人类力量十分渺少,一个部落最重要的资产便是人,因此制定各种办法保证人的生存。到了后来文明有所发展,形成了宗教,宗教更是定义为自杀者要下地狱,社会舆论也往往鄙视、霸凌那些自杀者,意在威胁、恐吓其他人不要随便自杀。当然,邪教之所以是邪教,便在于他们将自杀行为神圣化,鼓励人们自杀,美其名曰自我奉献,还说这样会上天堂。

不过,现实的问题是,古代、近代的人类寿命极短,而且因为各种意外死去的概率实在是太大了。既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去,自然也就不用考虑自杀的问题,说不定哪一天就突然死去了。而现代人因为生产力的提高、医学的进步,人均寿命大幅度增长,所以往往会产生“活腻了”的感觉。我并不认为这种感觉是一种错觉或者心理障碍,相反,这正是现代人类无法适应这种突如其来的舒适感的表现,需要数个世代才能习惯。

因此,太过舒适的人类想到自我了结生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虽然自杀是不是一个人的权利存在争议,但自杀绝对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一个人的自杀,往往会影响许多人,父母、朋友、同事等等,都会收到牵连。如今自杀者往往倾向于选择极端暴力的方式,这样即便自己死了,还需要动用社会资源进行医疗抢救、打捞遗体、事故善后,这样等于说一个人决定去死,但也给社会造成了不小的负担,这样做是否合理呢?这样的自杀又如何会被人认可呢?

由于心情上的沮丧、经济的负担、强烈的挫败感等等,人的内心往往会溃败,最后走上了绝路。不管是内心如何强大的人,也都有过那么一刻吧。所以,我认为,这样的时刻是无法避免的,唯有选择前进的方向才是正确的道路。

最近自媒体和直播热的兴起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倘若真的有那么一天,无论是穷困潦倒,还是人生失意,想要自尽的时候,不妨轻装上装,带着手机,去往艰难困苦的地方,探寻自然的奥秘,记录沿途的风景。这样,在人生最后的时刻再一次向自然发起挑战,为人类的文明留下宝贵的资料和印记,也不算虚度此生。甚至有可能因为这样的历程获得了财富、名望、心灵的升华,反而不再想轻生。所以,如果想到了死,脑子里只有跳楼、上吊、喝药,确实是思想境界太低,也让整个人生变得毫无意义。

流浪者和冒险家,只是一念之差。

不过,要论及人自杀的真正动机,还是因为信念,没有信念的人,是活不下去的。但凡尚存一点信念,也不会轻易自杀。信念其实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玩意儿,不过是人内心中所坚持和认可的东西,可以是一切东西,可以是让人鄙夷的、可笑而幼稚的事情。但无论如何,要有这样的信念,否则就会丧失生存的欲望。

我家周围有一只橘色的流浪猫,它的尾巴断了,眼睛也瞎了一只,腿也瘸了,但是它依然倔强地活着。午后的阳光下,它半躺在窗台前的雨棚上,看到我向它靠近,便瞪着它仅存的一只眼睛,喘着粗气,发出阵阵低沉的怒吼。这是它作为生物最后的倔强,它表达了自己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决心,谁也无法击垮它,夺走它仅剩的一切。这就是它的信念。

如果连它都有这样的信念,我们人类又如何不能拥有呢?虽然我们常常感叹自己的渺小、能力的有限,但我们又不至于那么自卑。

虽然永远不知道前方有什么等待着我们,活着也未必是勇气的象征,但说到底,我们是可以继续战斗、继续前进的人类啊!

Posted in Impression

2020年,我对写博客这件事的一点思考

我们都知道博客衰弱一直是大趋势,尤其是个人博客。

究其原因,写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表达,是为了让别人认同。要做到这点,首先是要有人看到。但是博客的运作方式天生有缺陷。

大概在2006年左右个人博客在中国国内是刚刚开始流行的玩意儿,那时候就像现在做自媒体一样,谁做得早,谁质量高,就很容易获得读者。然后经过岁月的沉淀,形成一大批忠实读者,大家主动去上一个博客网站成为习惯,最典型的就是“月光博客”这个网站。现在基本还在活跃的个人博客都是“月光博客”差不多的类型。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那时候是搜索引擎的时代,大家上网都要搜索。而那时候互联网不发达,优质网站非常少,很容易就能被搜索引擎收录。这样,多一个个人博客,也就多了一个去处,搜索,访问,搜索,访问,一气呵成。但后来社交媒体兴起,你在社交媒体上写的东西随随便便就能推送给很多人看到。又过了些年,依据大数据的兴趣推送越来越成熟,也就进一步巩固了社交媒体的地位。与此同时,国内的搜索引擎却越发不热衷于收录个人网站,很难被搜索到。

究其原因,和政策有关。总体而言,政府不鼓励个人开设网站(甚至到了后来国内的主机、注册的域名必须备案,不然不给解析上线。论坛类的网站必须先审批,否则云主机提供商直接给你断线),所以搜索引擎也就不去主动收录这些个人网站,算是一种无形的打压。相比之下,国外的搜索引擎就比较开放,就算我这个连域名都只有wordpress.com的博客(免费版不让绑定自己的域名),如果文章质量高,一样可以轻易地在Google的排名占据首页。

当然,社交媒体除了推送广泛外,更有创作者计划支持,通俗点说就是可以直接靠平台赚钱,Youtube、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抖音都是这套路。既然推送的人多、看的人多、赚的钱多,谁还写博客啊?

除了2006年前后爆发期那一波,大概2013年前后也兴起了一波购买VPS建站的风潮。不过那有点像是现在去Steam购买一大堆怀旧游戏却不玩一样,属于补票性质。很多人是从那时候开始往外网走,突然发现有种东西叫VPS,突然发现VPS还能建立网站而且似乎也不是太难,所以大家都开始活跃起来,想要建立自己的网站。

但是这终究只是一阵风,比如说我自己就先后断断续续用服务器建设过好几个网站,但是基本都没坚持下去。为什么呢?原因前面就已经说过了,在社交媒体面前,自建博客根本费力不讨好,没人看不说,还要自己花钱买服务器和域名,何苦呢?

有人会觉得自己建站自由度高,但问题是只要你人还在国内,你觉得你在外网讲的话和在内网能有区别么?没错,在外网发文章你可以完全不用在乎敏感词,不用在乎被人随便删帖,但是要知道一旦传回内网引起一定的影响,后果是很严重的。所以就算你跑到了外网,你还是要先思想审查一番,确定自己写的东西没有触犯“七条底线”。

但是博客有一条是有绝对优势的:因为互动的人少,推送给各种各样的人少,所以写博客好比树洞,我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你就算跑来骂我我也听不见,关键你基本不会跑来骂我。路过的人就算看我不顺眼,也不过是关闭一下浏览器标签,连留言评论的想法都没有。相比而言,社交媒体由于全网推送的属性,很有可能你随手写的东西就不小心触碰了不相干人等的神经,然后他们会组团爆破你的评论区,让你感到十分沮丧和抑郁。

其实这里面的原因就是成本问题。在博客下面留言发评论很麻烦,有事相求不如直接给作者发邮件。而发邮件呢,又属于半正经的写作,还得留意自己的邮箱地址。如果专门为了骂人去注册一个邮箱也十分不划算,因此干脆不骂了。社交媒体转发评论的成本极低,所以想起来就写一条骂骂,过过嘴瘾,这也是如今网上喷子太多的原因之一。如果你认真研究过某些人的社交媒体账号,你会发现他们自己从来不发动态,但是在各种评论区里面是非常活跃的,而且常常出言不逊、出口成脏。

同时,创作者计划是一把双刃剑,好处是创作者有了一定的收入保障,创作更有积极性,但是坏处是创作者会越发迷失本心。很多东西一旦沾染了铜臭味,也就俗不可耐。很多人创作的初衷是为了直抒胸臆,并不在乎能否赚钱;还有一些人是为了坚持信念,只赚自己应该赚的钱。但是滚滚红尘,纸醉金迷,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眼瞅着各色人等靠流量发财,自己心里也会痒痒,所以慢慢就丧失了自己的底线,也惹得一身骚味。本来不为赚钱的,开始为了赚钱写作、发帖;本来是为了赚钱的,变得以金钱为导向。

以Youtube为例。Youtube虽然是一个视频上传平台,但是视频是什么从来无人规定。Youtube创始人于2005年在Youtube上发布了一个他在动物园的自拍影片,画质简陋,毫无剪辑,但是它真实、自然,那是YouTube上的第一个视频,从此开启了YouTube时代。那几年的Youtube的视频基本上都是这种比较原始的自拍,主打真情实感、记录生活。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随着创作者计划的开启,YouTuber们纷纷开始剪辑、后期制作,甚至团队化、公司化,题材也以市场为导向。专业是专业了,看起来就像一家家个人电视台,但是真情实感呢,也是很难再找到了。浮夸的表演、炒作的话题,再配上华丽的包装制作,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非常得无聊。

如今博客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呢?那就是偶尔遇到什么问题上搜索引擎一搜,发现某人写了一篇文章,解决问题后就把网页给关了。仅此而已。打个比方,现在的博客网站就像图书馆里的书,有需要的时候去借阅几本,借到手也不过是随手翻阅几页,然后就丢到一边。日常生活大部分时间都是玩手机、玩游戏等等。

但是反过来说,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图书馆存在的价值是什么?答案就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和展示。

博客也有这样的功能,它展示的信息往往比较纯粹,浏览一个人的博客,可以快速了解这个人的思想和历史。博客的文章不同于社交媒体的短平快,往往有深度。至少对于同一个人而言,他在博客上写的东西肯定要比在微信朋友圈里写的东西质量要高。所以博客可以很好地保存和展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是个人网站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博客原来的初衷是为了拓宽个人网站的边界,但最终还是无法跳出个人网站这个范畴。

即使籍籍无名如我辈,查看后台发现,整个2019年访问我博客的人数也有一千余人。虽然他们大多是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我的文章,但这是否又为他们带来不一样的东西呢?有没有帮到他们呢?

这种萍水相逢、拂袖而去的体验,这种不计名利、行走于江湖的风范,正是现在这个时代个人博客的核心体验。

在过去的时间,我存在过;在现在和未来的时间,我仍然和这个世界发生着交互。

当然,博客社交化不是没人搞过,比如国外的Meduim和国内的简书,它们尝试以博客为核心,附加各种推送、社交圈的功能。然而,社交圈始终追求短平快,没人愿意在社交圈里花费大量时间看长篇大论。长篇大论就算是废话,也是高质量的废话。就算是废话,质量一高,也没人爱听,不如刷个抖音。

WordPress官方其实也搞了很久的社交圈子,但是搞得很一般,主要是官方也不太支持这种行为,反正我日常是看不到任何推送的,也没见我被推送给别人过。什么原因呢?因为Wordpress主打的是建站产品,所以它更强调个人、团体、公司对自己网站的掌控,包括推广在内。也就是说,推广这件事是由网站所有者自行决定的,因此Wordpress就没什么动力搞社交圈了。

Posted in Impression

What does Ruel 2 mean in Ray Dalio’s video “How The Economic Machine Works”?

First of all, if you haven’t seen this video before, I strongly recommend you to watch it. You will get thoroughly new ideas for your life.

Here is the video:

And in the end of the video, Ray Dalio suggests you three rules:

1. “Don’t have debt rise faster than income …

… because your debt burdens will eventually crush you.”

2. “Don’t have income rise faster than productivity …

… because you’ll eventually become uncompetitive.”

3. “Do all that you can to raise your productivity …

… because in the long run, that’s what matters most.”

These three rules are very simple but very important. But I get confused by Rule 2. Why he says that I will lose my competitivity if my income grows faster than productivity?

This is stange and nonsense. Nowadays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are chasing the chance to rise their wages or salaries, and most of they think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ir lives. They change jobs and locations to get the higher payments.

I searched online for some time but can’t get an ideal answer. However, I find something later and know the meaning of it.

Just as what simple knowledges showed in the video, let’s see Rule 2 in the aspect of demand and supply.

If your income grows faster than your productivity, that means the supply is more than demand. Productivity should match your income at the same level. You just should gain what you pay. Too much incomes will lead you lazy and don’t want to improve your productivity.

Meanwhile, higher income will get you in a trap: you think of yourself is strong and have the enough power to earn money. Think about what said in the video: in the fake and foam periods of economy, most people think they have power, money and status etc., but they suddenly find they lost everything in one night.

The last thing is that too much incomes will make you willing to spend your money and extend your loans or debts, and you will find you can’t offset these.

So to sum up, “you’ll eventually become uncompetitive.”

This reminds me of a meme in Chinese:

There are three big unfortunate in the life:

1. Achieve ultimate goal of life or get ultimate reputations and status in the early life
2. Get the windfall
3. Born in the emperor family

In fact, all these three things in China is thought as fortunate or luck that common people can’t get in their whole lives. But if you research some cases in the history, you will find it’s not true.

Many people want to be an emperor, but nearly all the emperors in the history don’t have happy endings. Even those emperors who have happy endings, also pay too much effort to keep their chairs and avoid being killed while they are eating or sleeping. I think the principle behind this meme is the same as Ray Dalio’s Rule 2.

Life is long enough to grow, but few chance to regret. Cherish your life and your family. Don’t be blinded by money.

Posted in Impression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乔布斯

去年完整地看完了五十多万字的中文版《乔布斯传》,惊奇地发现我竟与乔布斯有许许多多相似之处,后来看完费曼自传《别逗了,费曼先生》,更是充满了这种感觉。

我无意于去自我吹嘘可与乔布斯一争日月,世上也从来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但是自乔布斯逝世以来,中国一直有一个声音,那就是中国的乔布斯到底在哪里?中国又到底会不会出现乔布斯?

实际上,纵观乔布斯的一生,不可谓不是传奇。乔布斯尽管遭遇了被生父母遗弃的人伦悲剧,但是遇到了非常疼爱他的养父母,视如己出,乔布斯也非常感恩地认为他们才是他真正的父母。乔布斯的父亲教会他工匠的精神,他的母亲则温柔贤淑。他们为了乔布斯的生活非常努力,尽管他们本身并不算很富裕。后来他们供乔布斯上了昂贵的里德学院,而这完全是乔布斯固执地要求,可是他们还是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乔布斯后来回忆他早期的人生经历,他认为里德学院的经历是非常宝贵的。乔布斯养父母搬家到硅谷,也是为了给乔布斯更好的环境,而那时的硅谷正在发生人类史上的巨变:大信息时代由此开始。这本来已经是非常凑巧的事情了,可是更加凑巧的是,IT史上的传奇天才工程师沃兹·尼亚克和乔布斯是街坊邻居,当时正在惠普上班。于是两个传奇就见面了,苹果也随之诞生。可是这两位传奇组合,也是传奇中的传奇,一个只专注于技术上的创造而完全不会想着做生意赚钱,一个关注成品的美学并极力主张把产品拿出去卖,这两个人的相遇和组合真乃一个极小概率的事件。尽管后来二人分道扬镳,但是沃兹承认,没有乔布斯,就没有后来的他,更不会有苹果,乔布斯的理念是他完全不曾拥有的。应该来说,自苹果品牌创立伊始,乔布斯就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绿色通道,顺风顺水。

那么可以说,如果乔布斯的早年无法成功创立苹果,他的人生可能就是一个打工族,而从苹果这个品牌的诞生来看,人生需要许许多多的机遇,然而机遇本身,也是时代和社会环境所造就的。乔布斯放荡不羁的性格,是美国包容自由的社会环境造成的。而90年代后的中国,可以说是自由的,但是也可以说是不自由的。乔布斯养父母的支持在中国父母上一样可以得到,但是理念却截然不同:乔布斯的父母注重乔布斯的自由发展,而中国的父母则完全指望读书、考大学、找工作,然后稳定地过完一生。尽管同样有牺牲,但是结果是截然不同的。用工方面,乔布斯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老板甚至还赞助他旅行的费用,可以在公司完全不注重仪表形象,老板却赞赏有加,在中国,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是难以想象的。这些都决定了生活在不同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价值观不同,更重要的是结果也完全不同,孰优孰劣,一经对比,则自叹弗如。

所以我和乔布斯去比较,我一来没有机遇,二来也完全没有闯劲,社会工作上的失败和父母的逼迫让我喘不过气来。我相信中国并非我一人这样,而是许许多多的人。他们有乔布斯的能力甚至远在于他之上,但他们感受不到希望,他们万分地迷惘。他们感觉通过自己的努力是无法改变命运的,他们感受到了命运的不公,然而他们却毫无办法。90年代生人最大的特点是希望得到心理上的认同、满足,即活得有价值,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环境所决定的。然而,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却发现这个社会并不会让我们变得有价值,相反,会压榨我们的价值,让我们渐行渐远。100多年过去了,中国也许并没有什么不同,1890后们也如今天的90后一样得迷惘和悲愤,只不过那个时候的中国更加得贫病交加,更加得动荡不安。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乔布斯能成为乔布斯,中国的乔布斯却是屌丝。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乔布斯,大概就是这个原因了。多给年轻人一些宽容,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但最重要的是,多让年轻人讲话。

Posted in Impression, Teaching

偶读周鼎之白皮书有感

今日偶读四川大学周鼎老师的自白书,该文写于近3年前。我不知道周鼎老师现在在何处高就,希望他能安好。

教学是一种艺术,除了自己的姿势水平需要达到一定水平之外,还需要钻研和千锤百炼,需要殚精竭虑、苦思冥想,但是这种人往往是写不出来什么论文,也搞不出来什么理论的。听起来这很矛盾,但其实并不: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并让他们突破自我,能做到这点就是成功的。也就是说,也许一个懂得曲艺的乐师自身无法达到一种演奏天籁的水准,但是他教授学生已绰绰有余,并且激发学生不断前行,不断突破自我。君子固穷,人都是有极限的,但是自身的极限并不是终点,终点在于能否引领别人突破极限。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我们今天的教育,看中的不是教学,不是学术,不是品格,更不是思想,而是科研成果。而成果本身,又有太多的沽名钓誉和欺上瞒下。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然而,不是没有人看穿这个问题,相反,几乎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我们都选择视而不见,置若罔闻。

科研本身,亦或者更精确地来讲工程学,它的起点是实用。当你发现一个问题,你想到去改进它,你搞出一个方案,虽然很粗糙,但是你的确解决了问题,然后你再慢慢地不断改进,最后发明了一个完整的、完善的解决方案。这就是工程的发展。科研也是如此。这绝不是整日呆在办公室中,为了搞出一个什么东西而搞出来的,这是始于实践,是来源于实践的。所以,我们退一步讲,即使我们以科研成果为导向去评判一个人,我们也要看待他的科研成果是否真实有效。而以这个为评判标准,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就必须亲历亲为地去发现,去实践,而非坐井观天,坐而论道,亦或者坐享其成。

所以我们的教育,需要传达的、教授的是一种理念: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改善问题。如果我们的教育并不立足于此,而仅仅是重结果、重背书,那毫无疑问是失败的。因为这不是教育,从来都不是。

学习始于提问。无论是孔子还是苏格拉底,都是提问学习法的倡导者。可是今天,我们几乎失去了提问的能力,我们甚至再难以去问自己一些问题。我们也很少去质疑,更不会去公开表达我们的疑虑。这样不会进步,只会退步。问题绝无高低之分,只有先后之分。那么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我想到的一个问题是:教育和成绩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我想到的答案是:成绩是高是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到底学会了什么;一个人是否成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究竟做了什么。

Posted in Impression

论知乎的言论管制

我在知乎一直以来是一个匿名玩家,知道我真实身份的人不超过两个,原因是我玩知乎,只是为了与大家交流意见罢了,不像某些大V为了赚钱,疯狂地忽悠、积累人气,然后一场Live分分钟多少万上下。

我注意到,最近一两个月来我被知乎疯狂地封杀。起因大概是我转入了“勃学”的范畴,批判知乎和知乎大V的骗钱行径。为什么我这么说?因为我在知乎这么长时间以来,发言风格都没怎么变化过,涉及的话题虽然略有扩大,但是总归还是那么几个方面。以前我的发言,除了偶尔被删除外,并无大碍,但是最近一两个月我的账号被频繁地封禁,如今已经是第二个7天了。这让我感到恼火。我想,肯定是因为我上了知乎的黑名单,要不然怎么会突然变得这么受关照了呢?

我在知乎到现在,公开的数据(即不包括匿名回答以及被删除回答)有2000次赞同、500次感谢、1000次收藏、300位关注者,一年写字有十万之多。就是这样的一位用户,知乎却对我痛下杀手,这让我感到非常得失望。

我们的国家处于一个转型期间,年轻人却普遍对社会不满,因为他们感到绝望,他们看不到未来,找不到出路。知乎作为一个公众平台,一个中产阶级和大学生为用户主体的平台,应当肩负起传达社会声音的责任。

上一个七天被封禁期间,我几乎没有再踏入知乎一步。这一次,我可能也会这么做。离开了知乎,我不会活不下去,但我对当前的整个环境感到愤懑。

虽然有理由相信知乎也是出于无奈,但是它既然是执行者,也便逃脱不了责任。

Posted in Impression

Women Rights

Many people always say that women rights are human rights.

But in my opinion, women’s rights are the rights as humans.

So everything is just human rights, including men and women and others.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s all.

Stop arguments by genders. Start struggles by humans. That’s what we should do.

Posted in Impression

To Be and to Do

To productive and sell like Apple.

To run the enterprise like Microsoft.

To create and open like Google.

To think and research like IBM.

To be a right man. To do right things.